罗非鱼养殖公司GenoMar近日启动一项育种新项目,目标是通过引入医学级CT扫描和AI技术,选育更高出肉率的罗非鱼品系,提升鱼类可食用率。
01 更快找到“肉多”的鱼
这项新技术将通过医疗级CT扫描,对罗非鱼进行三维成像,精准测量鱼体内的肌肉体积与分布。
这些数据不仅能用于评估鱼的鱼肉产量,还能监测健康状况,为育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比之前用称重、解剖等方式测量鱼肉量,新方法能在不宰杀鱼的前提下,采集到更加详细、准确的内部信息,配合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手段,能大幅提升效率。
该项目将在GenoMar位于巴西的遗传育种中心展开。
目前公司已饲养了来自150多个家系的数千尾罗非鱼,在鱼体达到约1公斤时进行CT扫描,并从中筛选出前5%-10%表现最好的鱼作为下一代亲本,整个育种周期将持续3至4代。
02 育种从“长得快”转向“出肉多”
早在2006年,GenoMar就已开始关注鱼片率(即可食部分占比)这一指标。
当时,北美市场对罗非鱼鱼片的需求快速增长,公司便在关注生长速度、抗病力的同时,加入了对加工价值的考虑。
不过,单纯选育生长快的鱼并不一定意味着出肉率高。
该公司研究员Rajesh Joshi指出:“鱼片率的遗传力低,与生长速度的遗传相关性也不高,因此这些年来提升有限。”
这个项目是在2021年进行的小规模试验基础上推进的。
此前的试验结果显示,罗非鱼的骨骼和皮肤密度较高,相比其他鱼类,扫描图像能更清楚地分辨肌肉、骨骼和内脏,有利于后续的数据处理。
03 首个采用CT育种的水产物种
在陆生动物育种中,CT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猪和鸡的育种工作,但在水产领域尚属首次。
如果此次项目顺利推进,罗非鱼将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CT技术改良鱼片率的水产物种。
该公司育种与遗传总监Alejandro Tola Alvarez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育成鱼片率更高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让罗非鱼蛋白更实惠。”
据了解,此次项目总预算为520万挪威克朗(约368万人民币),其中一半由挪威研究理事会资助,另一半为该公司自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