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东海所”)“蓝海201”号渔业科学调查船从上海启航,正式开启2025年度西北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调查任务。本次调查是自2023年以来,东海所连续第三年在该海域开展系统性科学考察,标志着我国在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领域从基础探索转向常态化、精准化阶段,将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可持续治理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本航次计划历时100天,设置综合调查站点约100个,聚焦西北印度洋渔业资源种群结构、渔场生态环境及海洋动力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任务将围绕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分布、生物学特征等开展系统观测,同步进行水文、气象、海洋初级生产力等多要素综合监测,为我国参与公海渔业管理、履行国际公约提供科学依据。
“蓝海201”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综合性渔业科学调查船,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科考能力。本次任务在延续前两个航次科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并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战略要求,展现我国在公海科学研究与可持续渔业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东海所副所长郑汉丰表示,连续三年的西北印度洋调查,是我国系统性开展公海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实践,也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东海所长期致力于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在北太平洋鱿鱼、大洋性金枪鱼渔场发现、南极磷虾资源规模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此次航次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在印度洋方向的科研深度,持续积累关键海域基础数据,增强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与科技支撑能力。
航次首席科学家石永闯指出,航次将采用先进海洋探测装备与数据分析技术,推动形成覆盖多尺度的“海洋环境-渔业资源-科学治理”一体化认知体系,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持续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