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珠海上新海洋牧场“样板间”:AI一键能养鱼、拎苗入住全托管
作者:数智深蓝    来源:数智深蓝    发布日期:2025-08-20 15:31    字体大小:【大】【中】【小】

珠海万山隘洲岛附近海域,伫立着一座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珠海“标准海”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以伶仃牧场1号为中控平台,伶仃牧场2号、3号为主要养殖单元,并配备30个90米周长的重力式网箱,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在这个海上牧场“样板间”,养殖企业可以实现“一键养鱼”“拎苗入住”。

“智慧牧渔”降本增效

近年来,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提速,一批批现代化养殖装备接连投入使用。今年内,珠海将拥有各式深海养殖平台12座,居广东首位,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仅在今年上半年,珠海就新增养殖平台2座,新增养殖工船1艘,共计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水体。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建成投产;“格盛1号”第一批成功规模化试养的章红鱼顺利起捕,收获超10万斤章红鱼;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这些新型深远海养殖的海工装备均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目的是整合珠海海工建造力量,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形成“三海联动”机制,破解过去“九龙治海”的困局。珠海海洋牧场依托20米深水海域优势,打造“1+N”装备化养殖体系。水面发展休闲渔业、中层规模养鱼、底层培育藻贝,形成立体化用海空间,再通过“节拍式养殖”实现全年稳产。

科技赋能显著降本增效,比如自动投喂系统大大节约人力、能够应对50年一遇的海况、远程诊疗系统降低鱼病死亡率、中央控制舱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伶仃牧场1号是智能中枢,中央控制室集了1000多个监测点位,对养殖水体实时监控鱼群行为、水质参数及设备状态,支撑远程投喂与病害诊疗。同时,平台的独创双浮箱柱式结构,通过8点锚泊抵御风浪,台风前可启动迁移预案。隘洲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投产后的养殖品种结构将遵循梯度化布局策略。经济类占比60%,主攻金鲳鱼、海鲈鱼、石斑鱼、黄鳍鲷等大宗经济鱼类的规模化养殖,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中高端占比30%,重点培育章红鱼、鮸鱼等中高端品类,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尖端类产品占比10%,将试水红瓜子斑、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品种,打造差异化竞争力。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将达9000多万元。

打造“标准海”养殖模式

创新构建“标准海”海洋牧场模式,是珠海以可复制的智能养殖系统,撬动千亿级深远海产业新蓝海的关键一步。珠海率先打造的“标准海”深远海养殖创新模式,本质是产业成熟度的产物,是通过装备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模块化,实现海洋牧场的快速复制与智能运营。过去,海产养殖采用的近海网箱养殖效率低、抗风浪能力差、水质管理难,珠海提出建设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多维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先行先试建设隘洲“标准海”样板区,破解当前国内海洋牧场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缺少全周期全链条建设运营模式的痛点。随着技术的逐步突破,建牧场变得可以像“搭乐高”一样,如同手机充电接口统一,使网箱、能源舱、投喂机等模块可任意组合。终极目标则是建成海洋牧场的“安卓系统”,养殖企业只需调用标准接口。“标准海”模式的提出,是深远海养殖从“项目制”向“产业化”跃迁的关键突破,其核心价值在于用标准化实现深远海渔业经济性、安全性与可复制性的统一。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