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耕海牧渔新范式:零排放渔场如何撬动百亿“蓝金”?
作者:    来源:吾爱海洋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5-05 10:49    字体大小:【大】【中】【小】

站在烟台渔人码头的海岸线远眺,一条“海洋之星项链”镶嵌在蔚蓝海面——花瓣状的智能渔场与海星造型的度假平台由800米栈桥相连,既是“蓝色粮仓”,又是“海上乐园”。这就是全国首个零排放智能渔场“耕海1号”,用科技与生态的碰撞,回答了海洋经济如何兼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命题。

当游客还在栈桥上晨跑时,渔场的智能系统已开始运转。自动投饵机根据海流方向精准撒下饲料,水下机器人巡检鱼群健康状况,5G网络实时回传数据到控制中心……这套“黑科技”组合拳,让传统渔业彻底告别“靠天吃饭”。比如,系统能通过监测鱼群活动和水质变化,将饲料浪费减少80%,用工成本直降60%。更绝的是,即便台风来袭人员撤离,手机一键操作就能让渔场“自动驾驶”。

生态账怎么算?“耕海1号”的答案藏在海底。200多万块人工鱼礁组成“海底公寓”,藻类和贝类在此安家,每年默默固定上千吨二氧化碳。平台配备南极科考站同款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全部上岸处理,配合风能、太阳能供电,真正实现海上“零排放”。就连喝的水都来自海水淡化设备,每天20立方米的产量足够支撑三天用量。

经济效益更让人眼前一亮。三个智能网箱年产15万公斤高端海鱼,真鲷、斑石鲷等名贵品种直供高端市场;同时,海上咖啡厅、深海主题客房、沉浸式科普体验,让游客甘心为“枕浪而眠”买单。去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今年预计翻倍至8万,带动综合产值破千万。更妙的是,渔业与文旅的客流相互反哺——钓上来的鱼当场加工成刺身,既新鲜又溢价,产业链闭环轻松实现。

这个项目最颠覆的,是把“不可能”变成“日常”。比如全国首张海上住宿许可证的破冰,政府15个部门现场办公解决运营难题;再比如用1.2万吨钢材打造抗14级台风的“海上堡垒”,硬核技术让安全与浪漫并存。如今,“耕海1号”已带动山东建成46处省级海洋牧场,140万亩碧波下,藏着中国人向海洋要效益的新智慧。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