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科研团队实现了国内首例金枪鱼陆基养殖,打破了国内金枪鱼人工养殖的技术瓶颈。
01实现稳定驯养
今年1月和3月,试验基地分两批引进了黄鳍金枪鱼,并投放到专门设计的陆基循环水池中进行驯养。
截至目前,共有35尾金枪鱼存活,成活率达到47%。其中,第一批引进的金枪鱼已经稳定摄食超过4个月,初步驯养效果明显。
此次试验所用的是黄鳍金枪鱼,这是一种最大体重可接近200千克的中等体型金枪鱼,游速可达每小时75公里。
黄鳍金枪鱼对生活环境极为敏感,尤其对水体空间、水温、溶氧、盐度等参数要求苛刻。
为满足鱼类的生长需求,试验基地建造了一,容积3,500立方米、水深4.2米的大水体高位池,利用循环水系统,模拟天然海洋环境,以满足金枪鱼持续游动的需求。
同时,试验基地还配备实时水下监控系统,以便监测金枪鱼游动状态和环境适应情况。
02多项关键技术攻关
项目负责人甘松永表示,目前团队正重点攻关环境调控和营养精准投喂技术。
由于金枪鱼对水温、盐度、溶氧等变化极为敏感,稍有波动就可能影响其健康。为了让鱼能稳定生长,团队不断调整和优化水质参数。
实现金枪鱼驯养只是第一步。团队正深入研究其营养需求,系统分析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最佳配比,制定适合陆基系统的精准投喂方案。
此外,试验基地还在不断优化循环水系统与养殖模式,并探索标准化、可复制的陆基养殖模式。
03 全球都在瞄准金枪鱼养殖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金枪鱼贸易总量达307万吨,同比增长20%,总价值超118亿美元,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然而,目前全球金枪鱼供应仍高度依赖海洋捕捞,资源面临被过度开发的风险,人工养殖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方向。
当前金枪鱼人工养殖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育肥养殖,对围网捕捞的成熟金枪鱼进行短期饲养,提升其肌肉脂肪含量,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二是长期养殖,针对未成熟鱼种进行为期2~3年的系统养殖,最终达到商品规格。
日本是全球首个实现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的国家,早在2002年就已成功孵化鱼苗并商业化生产。
随后,克罗地亚、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也开展了黄鳍金枪鱼的养殖探索,不过大多仍依赖野生苗种。
在国内,2024年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已突破黄鳍金枪鱼人工产卵技术,在海上网箱中实现黄鳍金枪鱼全周期养殖,并开发专用配合饲料,初步建立起海上养殖的技术体系与配套工艺。
而此次广东试验基地则陆基驯养中取得初步成果,虽尚未实现人工繁育闭环,但已迈出关键一步,为今后人工育苗和产业化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