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金融支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06-20 10:18    字体大小:【大】【中】【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山东是海洋与渔业大省,经略海洋是山东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全面推进以渔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建设,是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金需求的特征

(一)部分渔业投资资金需求量差异较大。发展远洋捕捞新购一条鱿钓船约需1300万元左右,发展高效经济鱼类养殖一次性投资约需1600万元以上,发展中等规模的冷藏和精深加工需要流动资金超过3000万元,与数百万甚至五十万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并存。

(二)渔业资金需求季节性明显。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夏季主要是休渔期,渔业生产集中在春秋冬三季,捕捞收鲜和加工冷藏在生产旺季需要大规模投资。据调查,捕捞收鲜船一次出海需带现金50~100万元,规模相差较大的企业和个体资金需求差异较大。

(三)资金需求行业差异突出。不同的渔业生产行业对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项目对资金也有不同需求。如养殖业资金回笼周期一般需2~4年时间,加工业资金回笼周期多数在1年时间以内;再如捕捞业中购买远洋渔船一次性需求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资金回笼需5年以上,而捕捞海上收鲜一次性需求资金在100万元左右,资金回笼在20天左右。

金融支持的瓶颈

(一)渔业金融供需矛盾突出。作为资金供应的主体方,涉渔银行业机构因渔业信贷风险大,在风险和利润进行考量时,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客户群体偏离渔业,涉渔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贷款期限短,无法满足渔业对贷款资金的期限需求。虽然涉渔非银行业机构能够快速的满足渔业对资金的需求,但其经营行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作为资金需求方的渔业经营主体,受近海资源枯竭、环保管控严格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行渔业产业化改革,将分散经营的渔民和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生产,需有大量资金投入。供需方面经营理念的非协同,导致金融资金供给与渔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有较大缺口。

(二)渔业金融体制呈现二元结构特征。现行渔业金融体制呈现明显的二元化结构,即以农商行、农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业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由民间借贷等组成的非银行业金融服务并存的局面。前者受市场定位、风险考量等因素影响,在支持海洋渔业发展方面裹足不前,部分银行业机构在个别企业债务违约的情况下,对整个行业实施退出。而非银行业机构的“高利贷”特征突出,受高成本资金和资本逐利因素影响,借款利率远高于银行业机构。因现有银行业机构难以满足渔业资金需求,为非银行业机构涉足提供了空间。这是一种典型的“补缺效应”,尽管一直以来受到各种政策的管控,仍不断发展壮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三)渔业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善。一是缺乏相应的涉渔银行业机构。涉渔银行业机构内生于农村金融,但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涉渔银行业机构应逐步从农村金融领域脱离出来,成立专门服务于海洋渔业的银行业。二是涉农银行业机构能力有限。随着农商行的银行化改革不断推进,资金多流向风险可控、抵押充足和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海洋渔业贷款难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贷款对象多倾向于国有企业。虽然近几年业务进行了拓展,但涉及海洋渔业的较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趋利性影响了支持海洋渔业的力度。渔业是基础产业,资金回收期较长且风险高,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回避弱势而转投其他低风险高收益的产业。

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日本经验做法。日本主要从财政支持、税费补助、多元信贷支持和民间资本参与等方面,发挥金融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构建渔业金融体系。日本渔业金融是由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金融是由政府推动或直接办理的渔业金融事业,即由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由地方自治团体筹集地方财政资金,对渔业的贷款利息予以补贴,或由作为政府专门金融机构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按国家政策对渔业进行低利贷款。二是在担保保险上的创新。日本建立了农(渔)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多个道府县成立了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和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由前者实施的信用担保制度,旨在解决农渔业生产者因需向贷款机构借入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由后者实施的信用保险制度,不但对前者的债务担保提供保险业务,还对其提供低利率的资金发放。

(二)中国台湾地区做法。台湾渔业协会发展时间长,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并确立了经济、服务和金融三大职能。台湾渔会内部设有信用部以执行金融职能。渔会信用部是以服务渔民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其向渔民发放贷款,并且提供渔会进行服务功能所需的部分资金。并且渔会信用部的经营方式与普通银行不同,有其自身优势。一是渔会信用部无需渔民以动产或不动产作为抵押便可提供贷款。二是渔会信用部的经营方式适应了渔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即金额小,季节性高以及无法像一般贷款一样每月分期还贷等特征。三是渔会信用部深入基层,具有深入基层的地域及人脉优势。四是渔会信用部提供渔会推广服务所需的部分资金,减轻政府编列预算来支持渔业的财政负担。此外,台湾渔会还具有其它的一些职能,例如渔会设有保险部,为渔船和渔民提供保险服务。

发展路径的探析

(一)深化金融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发挥支农金融机构合力。破解当前农渔业融资中的金融弱势,首要的是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予以重新构架,进一步壮大支农金融力量。一是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强化其支农金融服务属性,明确其投放农渔业贷款的比例要求,利用其机构多人员足的优势做好小额贷款的零售业务,满足农渔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二是引导邮政储蓄银行反哺农村经济。邮政储蓄业务发展以来,一直充当着农村经济领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应借持续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引导其将一定比例资金反哺农村经济,成为当前支农第二主力。三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国家对非粮食种植重点地区的农发行,引导其承担部分支农政策性贷款业务,如沿海地区渔业综合开发、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关注社会效益的贷款,从而弥补资金供给方面的缺陷。四是发挥民营金融机构作用。推动民营银行围绕海洋经济产业特色和资金需求特点,改革完善授信和风险控制体系,创新开发适合海洋经济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在渔业融资中的劣势。渔业作为风险性较大产业,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一是农业贷款实行贴息或免税政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利用每年的预算支农资金,对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涉农专项贷款予以贴息,作为渔业信贷投入的风险和价格补偿,或者对银行直接投放渔业领域贷款的利息收入实行免税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渔业配置。二是筹资成立农村经济贷款担保机构。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安排本级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村经济贷款担保机构,以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1%~2%来出资,同时探索建立渔业经济政策性保险机制,切实发挥政策性担保、保险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