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际发展动态
水产养殖温室气体排放—越南条纹鲶鱼养殖系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20 16:01    字体大小:【大】【中】【小】

越南条纹鲶鱼养殖生产在1990年代末至2012年间发展迅猛,此后产量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2013年的养殖产量为135万吨。养殖的鲶鱼几乎全部以鱼片的产品形式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条纹鲶鱼可在池塘进行高密度养殖,定期换水以维持水质,普遍投饲可使其高效生长的商业饲料。养殖区域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那里可满足全年稳定提供22℃以上淡水的条纹鲶鱼养殖要求。因此,选择的10个鲶鱼养殖场全部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养殖场一般有3~8个养殖池塘组成,总水域面积在2.5~7.0公顷之间,放养的幼鱼规格为20~30克,在极高的集约化养殖系统下经过6~8个月的高密度养殖,体重达到800~1000克时收获。

养殖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原料源自越南本地,含蛋白质的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鱼粉则是例外,它由越南本国生产,虽然在条纹鲶鱼养殖中因鱼粉价格相对较高而用量有限。进口的饲料原料运至越南南方港口后由卡车运送至饲料厂,生产的饲料经装袋后直接通过商家由卡车或船运至养殖户,在越南全部使用膨化饲料投饲鲶鱼,没有任何一家养殖场使用自己制作的饲料,有机肥或者化肥。

收获时,捕自养殖池塘的鲶鱼由船活运到鲶鱼加工厂进行屠宰和加工。大部分鲶鱼被加工成鱼片,有些只进行去内脏加工后销售甚至整鱼销售,极少数在当地市场活鱼销售。加工品冷冻装箱保存向全球出口。大部分加工下脚料得到了利用,有些下脚料当做食品直接出售,余下的被加工成鱼粉和鱼油用在动物饲料中。越南条纹鲶鱼养殖整个产业链的特点是:鲶鱼饲料的原料除碳税化合物原料外,其它原料大都来自进口;鱼品绝大部分销往海外;条纹鲶鱼主要用作生产鱼片。因此,越南鲶鱼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饲料生产,运输以及鱼品加工等三个环节密切相关。

越南鲶鱼养殖场大部分为近年来建造的,原因在于其鲶鱼养殖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鲶鱼养殖采用单品种养殖模式,又因养殖密度太高,鲶鱼几乎不可能从养殖池塘产生的天然食物中受益,故在养殖中不添加有机肥和化肥。商业膨化饲料的使用使得鲶鱼养殖的饲料转化率(FCR)相对较好。养殖中的用能同样主要用于泵水(包括增氧)和照明,所用能源种类主要是电力、柴油和汽油。在一个养殖周期内,采用“全进全出”模式,也就是,向池塘中一次性投放鱼苗,鲶鱼养成后一次性收捕清空池塘。初始放养的鲶鱼平均体重约为27克,一个养殖周期历时平均为220天,存活率为80%,收获时平均体重达880克,每平方米水体面积可收获34.9千克鲶鱼。养殖初期,使用蛋白质含量28%的饲料投饲,鲶鱼长至约200克时,转而使用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长至收获阶段,投饲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可低至22%,饲料转化率平均为1.69。在越南鲶鱼养殖系统中,饲料生产同样是其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养殖所用饲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EI(每千克干饲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千克数)为0.74,而其中饲料中的原料生产占鲶鱼饲料生产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2%。养殖换水,增氧,照明等所用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养殖产出每千克活重排放二氧化碳当量24克。养殖期间池塘释放的N2O气体折算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生产每千克活重鲶鱼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73克。本次调研计算出的越南鲶鱼养殖系统的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养殖生产每千克活重排放的总二氧化碳当量为1.37千克。

结语

从理论上而言,存在许多可用于降低亚洲水产养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措施。而其挑战则在于,确定这些措施的技术效果,经济效益以及养殖者和消费者对这些措施的接受性。研究报告最后指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少水产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

(1)减少饲料原料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可以通过减少饲料配方中各原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及选用低排放强度的原料取代高排放强度原料加以实现。

(2)减少饲料生产厂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

(3)改善饲料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在亚洲和非洲的水产养殖中,饲料管理和饲料转化率被认定为需要加以改进的关键点。

(4)提高鱼的健康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5)减少养殖场的N2O排放。

总之,在实施可改善水产养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任何措施前需要对其作评估,以找到最适合且最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措施,要对具体减排措施的实施成本,减排数量等进行量化。

(摘自联合国粮农组织《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quaculture 2017》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