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唐启升:新时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作者:    来源:水科院黄海所    发布日期:2019-04-30 14:36    字体大小:【大】【中】【小】

今年1月11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是新时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要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推进绿色发展。

新时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建设需要有一个旗帜鲜明的大方向、大目标,绿色发展是渔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历程与科学基础

2017年,养殖水产品(含水产苗种)总产值9864.45亿元,占渔业产值的80%,是我国渔业的主体。七十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保障了水产品市场供给,为国家的食物安全和营养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以养为主的中国特色现代渔业影响了全世界渔业增长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三是为现代渔业发展增加了新领域、新内涵,奠定了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水产养殖病害的暴发引发了渔业绿色发展的科学思考。上世纪90年代,淡水养殖出现的草鱼出血病和海水养殖出现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等重大疾病重创我国渔业,促使科研工作者和养殖从业人员开始思考水产养殖规模化生产的健康养殖方法,渔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油然而生。历经多年实践,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式。

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推动了渔业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养殖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养殖容量的营养动力学研究方法从加拿大引入中国,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形成500万的科技攻关项目,在近海率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海水养殖容量定量化研究,推动了多元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为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科学研究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研究成果“生态转换效率与营养级呈负相关”到“非顶层收获”策略,为中国水产养殖或捕捞种类营养级低、生物产量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渔业绿色理念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研究成果“贝藻养殖碳汇”发展到“碳汇渔业”,使渔业的绿色发展有了坚实充足的科学依据。

中国水产养殖种类结构十分独特,与其他国家相比独为一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六个种类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其他类、贝类及藻类等;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牡蛎、蛤、扇贝、海带、贻贝和蛏六个种(类)的养殖超过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次为甲壳类、鱼类及其他类。总的来看,海、淡水水产养殖中均为6个主要养殖种类占有水产养殖70%的产量。

中国水产养殖结构自身的“绿色”特征十分显著。我国水产养殖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其显著特点是种类多样性丰富、优势种显著、营养层次多、营养级低、生态效率高、生物量产出多:(1)与世界其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相比,具较高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发展态势良好;(2)养殖方式从天然养殖向投饵养殖转变,不投饵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995年90.5%降至2014年53.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保持较高的水准;(3)营养级低且较稳定。营养级金字塔由4级构成,以营养级2为主,近年占70%,表明中国渔业的生态系统有较多的生物量产出,而且生态服务功能显著。

总的来看,中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内在特征明显,水产养殖的种类结构具较高的多样性且优势度显著,不投饵率较高、营养级低,生产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小,预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这种结构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规模化新生产模式探索促进了绿色养殖理论的发展。近20年来,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目标,发展因地制宜、特点各异的规模化新生产模式,有显著的绿色特点。例如,淡水养殖中的稻渔综合种养,是“稻田养鱼”的现代新扩展,充分发挥水稻与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增肥保肥、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等),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生产优质水稻和渔产品,是一种农渔互利双赢的生态生产方式。

海水养殖中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桑基鱼塘”在现代的新发展,是现代绿色海水养殖模式的典范:从生态系统水平上探讨不同营养层次生物开发利用,综合生态系统多种服务功能(如食物供给、生态服务等),寻求最佳产出,为气候调节及文化服务做贡献。

战略咨询研究使渔业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日渐清晰。从“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从“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的新思路、新任务、新途径,到聚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并将解决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确定为重大任务目标;经过十多年不懈的探索与总结,渔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任务和途经基本形成。

二、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未来与保障措施建议

《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同时又是打赢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捕捞渔业资源恢复任重道远,需突出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养护举措。自1995年,中国渔业主管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渔业资源管理养护措施,如捕捞力量双控、伏季休渔、资源增殖等。客观来看,由于多重压力以及生态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渔业资源恢复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如坚决减少捕捞力量、科学发展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负责任捕捞管理和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探索生态系统水平的适应性对策,强化资源管理与养护依然是下一步资源养护的重点工作。

同时,发展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国际增殖渔业(或称海洋牧场)取得很大成功,但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挪威鳕鱼增殖放流经过100多年的反复试验最终停止了”,为什么“日本在栽培渔业(或称海洋牧场)50年小结中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等。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为了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也应该实事求是,准确、适当地选择发展定位,探讨适应性管理对策,包括不同的需求目标和功能目标,不同类别的效益目标,采取单向精准定位措施等。

绿色发展不等于限制发展,而是要解决好渔业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矛盾,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综上所述,推进中国渔业绿色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资源管理是实现捕捞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捕捞限额和渔业管理的科技支撑;强化增殖技术与生态效果的科技支撑;加强栖息地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健康发展等。

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是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区域养殖容量评估体系;建立水产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建立持续发展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新生产模式;提升水产养殖的现代化工信技术水平等。实施养殖容量管理是解决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技与管理任务。

三是加强渔业绿色发展的科学与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渔业生态数量管理科学基础及新生产模式发展,不仅包括养殖容量、限额管理及渔业生态学,也包括绿色、规模化发展背景下水产育种、病害、营养与饲科、资源增殖、工程与装备等方面的科学与技术。

绿色发展是中国渔业的现在和未来。中国渔业绿色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奏响渔业绿色发展主旋律,大力促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发展,努力实施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资源养护、质量安全的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相信,中国渔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