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牵手7家院所让文蛤吐出泥沙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日期:2019-01-14 16:25    字体大小:【大】【中】【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靠传统捕捞起家的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家磊对此有着深刻体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渔民”的运营模式、工厂化养殖,让通和成为知名的渔业企业。

“高效生态养殖,是我们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许家磊介绍说,他们联合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等7家科研单位,共同设立了省级创新平台——山东省滩涂贝类生态化开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10月,该中心启动了通和1000吨/年贝类净化项目。“通过温度、光照的调试和投放天然饵料等方式,去除文蛤体内的泥沙和微生物,使其品质更好、口感更佳。”参与该项目的山东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研究员刘广斌告诉记者。“以文蛤价格为例,一般市场售价为5元—7元每斤,净化后卖到15元—20元每斤。”许家磊表示,该项目产品能达到欧盟贝类进口标准,滩涂贝类净化技术将带动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此,通和水产有限公司不惜拿出一个2000平方米的苗种繁育车间,专门搞净化技术研发。许家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平方米车间繁育20斤虾、每斤30元计算,这就是投入120万元,一年三茬就是360万元,“创新转型总会有阵痛,公司是下了大决心干这件事。”

2018年6月24日,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底播型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安装落地,实现了东营海洋牧场从无到有的突破。“该平台具备气象监测,海上值守瞭望,船舶停靠等功能。平台的投入使用,将对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升渔业的增殖空间和渔业传统服务起到带动作用。”许家磊介绍。

据了解,通和水产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海洋牧场5000公顷,打造集贝类底播、筏式养殖、多功能平台、大型智能网箱、休闲垂钓为主的海洋牧场综合体。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和水产有限公司还领办了河口区厚德贝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0户成员在公司的带动下,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育苗、养殖设备,按照“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提升了产品价值。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渔民”的运营模式,辐射带动浅海贝类生态增养殖面积10万亩,贝类从业人员收入明显增加,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实现了渔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省心、环境友好的多方共赢局面。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